新闻中心>新闻详情

全方位解读新基建

2020-12-11 来源:巨盛云

近日,工业和信息化部在召开加快5g发展专题会议后,再次宣布加快5g网络、物联网、大数据、人工智能等新基础设施建设,促进在建工程尽快投产。加快新基础设施(以下简称“ 新基建设施”)建设,近年来受到广泛关注。为什么我们要加快部署新的基础设施?与传统的基础设施有什么不同?释放了什么信号?

新的基础设施建设是科技基础设施建设

与传统基础设施相比,以5g和数据中心为代表的新基础设施不仅在稳定投资、增长和消费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,而且成为培育创新、转型和发展的“土壤”。“新的基础设施建设是科技基础设施建设,要加快科技基础设施建设,促进经济长远发展。”加快新基础设施建设的建议不仅将减少疫情对经济的影响,促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快速发展,而且为实体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提供新的动力,奠定坚实的基础。提高社会治理水平和公共服务水平。随着高速普适网络的出现,许多软件和硬件的应用将加速,在算法和计算能力的支持下,将产生大量的新场景,具有坚实的数字基础,工厂升级,城市改造等有利条件将得到满足,这是从一条“路”到一条生态培育。非接触式外卖方便了人们的生活;智能化工厂加快了恢复生产的效率;云零售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品牌在防疫过程中的“后顾之忧”,很多人感受到了新基础设施带来的变化。根据中国交通科学院发布的“5g产业经济贡献”测算,2020年至2025年,中国5g业务间接拉动的经济总产出约为24.8万亿元。“新的人工智能芯片、便捷高效的云服务、各种应用开发平台、开放的深度学习框架等,都在推动前杭百业的智能化转型。特别是在智能交通领域,新的基础设施将显示出更大的动力”。

新的基础设施推动投资 提高效率

预计到2025年,中国5g网络建设总投资将达到1.2万亿元。未来5年,工业企业实施网络化改造的投资规模有望达到5000亿元。5g网络建设将带动产业链上下游投资和各类产业应用超过3.5万亿元。但与刺激投资相比,新的基础设施更多的是通过提高效率来促进经济发展。这也更符合高质量发展的本质。根据社交平台的探索数据显示,在用户流行期间,网络社交时间增长17.9%,网络办公人员的探索比例达到91%以上;汽车行业互联网平台帮助3万二手车经销商,全国9500家4S店等数字化升级,通过数字化实现全产业链的高效协同;依托线下门店、云服务等模式,工信部将大力推广互联网平台服务,积极推行网上办公、视频会议、远程协作和数字化管理。引导大企业及专业服务机构推出云制造平台和云服务平台,通过协同制造整合分散的制造能力,实现技术、产能与订单共享。

发力新基建 须夯实数字基础

新型基础设施包含了数字基础、运算基础。随着5G时代到来,数据量将更大,对计算力也提出更高要求。随着数据和计算力的大量提升,数据中心将进入快速增长阶段。有分析预测,2020年我国新增数据中心市场容量将占全球新增量的50%左右。“目前,数据中心网络流量极大增长,也存在部分计算资源损耗等问题。”业内专家认为,数据中心建设要重点着眼于节能减排和降低运营成本等,探索应用更灵活和高效的方法来设计、构建和运行。夯实数字基础,安全十分重要。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要格外注重数据安全、计算安全、产业链安全。要加强关键环节、新型材料、操作系统等领域产业链完整性和竞争力,加强关键信息基础设施保护和数据安全合作,坚持安全与发展并重。

新基建蕴藏哪些新动能?

工业经济时代,大量经济活动建立在以铁路、公路、机场等为代表的基础设施建设上。数字经济时代,光缆、移动通信等网络设备设施成为必要的、普遍的基础设施。5G正成为各领域数字化转型的关键,对经济社会的支撑和创新引领作用日益凸显。加快包括5G、数据中心、工业互联网等在内的新基建对稳投资、稳增长,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。新型基础设施不只是网络基础,更包含数字基础、运算基础。加快计算力支撑非常重要。从全球GDP 与服务器出货量的分布来看,GDP 在全球排名前列的国家,服务器采购数量同样在前列。“云在定义一切,一切也在定义云。”近年来,云计算一直保持快速发展,为诸多智能应用创造了必要条件。比如,受云计算、云存储和移动计算技术的共同推动,在线文档开始全面颠覆传统的工作方式。新基建也将带动5G手机、车联网终端、智能家居等新型信息产品涌现升级,推动无人配送等新业态。

新基建重在抓好新机遇

近日,中央对加快新基建进度作出部署,有关部门和地方纷纷出台相应举措。一时间,市场掀起一股新基建的热潮。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,新基建有助于稳投资、稳增长、促消费,是化解疫情不利影响,实现经济平稳有序发展的重要方法,被很多人视为应对挑战、转型升级的重要机遇。然而,抓住、用好这个机遇,需要从实际出发、找准着力点、有序推进,切忌一哄而上,盲目跟风,随意为之。抓住机遇,先要辨清机遇。不是简单地建设一张网,就能带动发展的跃升。所谓新基建之“机”,不在基建本身,而源自数字化、智能化的升级与经济社会转型需求的叠加,是时与势的结合。传统制造成本高,企业要用新的生产模式;下行压力大,消费要寻求新的空间; 城市治理挑战多,公共服务要有更高的效率……这些都需要信息化来“破题”。我国网络化基础不断夯实,硬件设备、计算能力、产业链完整性灵活性等有了明显的提升,很多技术进入了可以大规模应用的关键阶段……这些也为创新创造了条件。

此时加快推进新基建,是通过筑牢“硬件基础”给创新加把劲、添把火,加速新技术的应用、新模式的孵化、新业态的涌现。向云“迁徙”,实现零售转型;数字“赋能”,提升制造效率;精细饲养,确保农牧质量;智慧管理,新基建带来的机遇,并非简单指向个别企业、某些行业,而是广泛面向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和新动能。发展的机遇,源于对需求的探索与把握。抓住新基建之“机”,也要从实际出发,因地制宜。不是每个城市都有条件有基础建设大数据中心,也并非工业互联网“火”了,就都要“一股脑”跟上去。各地要立足当地禀赋、产业分布,考虑市场需求和本地发展实际来统筹;也要建立新机制、明确新主体,进行周密规划和科学评估; 更要根据财力和债务的承受情况循序渐进推进,避免一哄而上,形成新的过剩或风险隐患。尊重市场规律、尊重经济规律,一切从实际出发,完善好制度与服务。人们期待着,新基建的效用将更好释放,更大程度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。


行业头条

Copyright © 巨盛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2010-2015 吉ICP备10003264号-4 ISO9001国际标准质量管理体系认证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(IDC、ISP) 编号:B1-20150287号